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赣州蓉江新区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就业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让我们一起倾听群众的声音,听听他们在蓉江新区工作的真实感受。
“在家工作后,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清晨,陈庆发拉开卧室的窗帘,阳光透过树林洒在桌前,一缕细微的尘埃悬浮在阳光中翩翩起舞。他推开椅子坐在电脑前,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打开电脑,点击进入抖音商城后台软件,根据厂家推荐和近期热门上架新品,并把销量低和缺货的商品下架……一阵忙活下来,又是几笔收入到账。
陈庆发是赣州蓉江新区潭口镇石禾村的村民,2021年7月,他的家中突遭变故,为了照顾行动不便的母亲,他辞去了在深圳的高薪工作,选择回到新区就业。不久,陈庆发便凭借过硬的专业能力入职菲客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然而,公司决定搬迁到离家三四十公里的南康区,陈庆发不得不再次辞职。
陈庆发待业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帮扶干部和村干部耳中。他们把陈庆发拉进就业帮扶群,一个个轮番上门走访。“我们先了解清楚他的就业意向,接着把信息汇总到镇里,通知相关企业留意,如有就业意向则双方可以直接电话联系。”石禾村干部黎凤鸣介绍,“小陈说他想在家做电商,刚好六月初镇里开设了电子商务培训班,所以就通知他去参加了。”
“这个培训班很实在哇!老师们教学细致全面,讲的都是干货,课后疑问也能耐心回复。”提起培训班,陈庆发赞不绝口,“而且参加培训不仅不要钱,还能拿到几百块钱的补贴呢。”
和陈庆发一样享受政府全方位就业帮扶的群众不在少数。2022年以来,赣州蓉江新区多措并举,将就业帮扶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落实线上、线下、劳务协作“三项服务”,发布各类招工信息3845条,1至9月零工驿站成功推荐就业874人,助力163名脱贫劳动力就业;做到政策落实、技能培训、组织招聘“三项到位”,已落实各项补贴3122人次282万元,培训各类劳动力1045人次,举办8场专项招聘会,4846名脱贫劳动力实现就业增收;开发就业帮扶基地、就业帮扶车间、乡村公益性岗位“三类岗位”,认定就业帮扶基地8家,发放扶贫车间补贴5.6万元,拨付公益性岗位补贴123.59万元。
培训班结束后,在老师的帮助下,陈庆发的线上百货小店迅速运营起来。“现在每个月的纯利润都能达到五千,有大家的帮助,这日子是越来越红火,越来越有盼头嘞!”说到这里,陈庆发眼中充满着对未来幸福的期盼。
家门口就业,托起稳稳的幸福,也为小康生活铺上暖心底色。
“新区的就业环境一路向好”
“蓉江新区是一个现代时尚、生态智慧、宜居宜业的城市,我已经喜欢上这里的工作、生活,对这里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安全感、亲和感。”作为在蓉江新区生活了四年的外地人,赣州云创智谷新经济双创园党支部书记陈裕国对这片“就业热土”已经饱含着深厚的感情。
2018年底,赣州云创智谷新经济双创园正式开园运营。当年12月10日,陈裕国根据公司安排来到了赣州蓉江新区。随着汽车驶过新世纪大桥,出租车司机告诉他,过了这座桥就到蓉江新区了。望向窗外,只见道路两旁塔吊林立,机械轰鸣,工人铆足干劲,争分夺秒。陈裕国心中暗暗地想,蓉江新区,必将是一个高质量发展、就业前景广阔的新区!
“刚来那会儿,我主要负责园区建设对接、日常运营管理工作,区党工委从全方位给予了我大力支持和指导。”陈裕国说。大多数员工初到蓉江新区,面临着住宿配套设施欠缺、出行不便、用餐困难等切身问题。在和区党工委的积极沟通下,区住建局、区建投公司为园区员工装修人才公寓、建设园区食堂、延长公交线路,解决了就业员工的各项困难。在此基础上,还增设运动休闲场所、举办各类文体活动,丰富员工业余生活。
此外,为了进一步激发园区活力,浓厚就业创业氛围,蓉江新区还做了很多努力。区财政局开通“信贷通”,为企业“贷”来新发展;区党群部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来区留区就业创业若干措施,为园区引进杰出人才;区党政办、区党群部先后挂点园区党支部,为企业及员工解决各类困难……
如今,在区党工委的帮助下,云创智谷发展为“创业氛围浓烈、科技体验好、示范性强”的创新社区,成为赣州城市创业创新地标,是国家级、省级、市级小型微型企业双创示范基地。
见证了蓉江新区就业环境一路向好,陈裕国不禁感慨道:“正是蓉江新区逐步完善的生活配套服务、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氛围和暖心到位的就业服务,让广大就业者都愿意来到蓉江新区、留在蓉江新区,并在蓉江新区广阔舞台上施展才干,实现梦想。”
“我在这里收获很多”
“没有隔间,巨大的集中办公室里坐着百余人,一眼望去黑压压一片。”2017年1月,刚毕业的大学生朱惠从瑞金来到蓉江新区,她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政府办公场所。“跟想象中不一样,好像进了车间厂房似的。”彼时蓉江新区还未挂牌成立,朱惠和其他汇集于此的首批新区干部职工,一起为这座新城的诞生而努力拼搏着。
“虽然当时条件很艰苦,人也少,但是所有人都团结向上、积极融洽,大家都把这当自己家。”朱惠回忆起这五年,感慨万千。他们一起熬过夜、一起走过乡间小道、一起在烈日下挥汗如雨、一起在寒风下坚守阵地,“我怀孕时有人主动分担工作,每到一个新的岗位总有人为我引路,在这里,我永远不是一个人在奋斗。”
在奋力建设“家”的同时,朱惠也感受到了“家”给她的温暖。美观大方的办公大楼、整洁宽敞的办公室、齐全实用的办公设备,工作环境越来越舒心。朱惠笑道:“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停电停水、缺这缺那了,办公效率都提高了不少嘞。”
从青涩懵懂的小姑娘,成长为一名处事镇静、心态沉稳的干部,朱惠在蓉江新区得到了许多锻炼。“最大的收获是我能较快地调整心态,坦然接受新事物。”从扶贫驻村工作队员到财政所干部,再到如今党群部干部,每一次岗位调整都是一次新的挑战。“我刚毕业的时候,很多工作都是照搬照套,在这么多岗位的锻炼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高效工作方法,这些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老百姓、领导同事的关心关照都让我觉得像家一般温暖,这也更加坚定了我继续坚守蓉江的决心,为了这片土地,为了这里的人民,我将不忘初心,为民服务,矢志不渝,为新区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朱惠坚毅地说道。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