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潭口法庭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及“寻乌经验”,创新运用“送+调”工作模式开展诉源治理、执源治理,在进行案件材料送达的同时,开展上门调解,有效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实现减诉累、解民忧、化纠纷,努力打通司法为民“最后一公里”,把实事办进群众心坎。
积极上门调,便民减诉累
潭口法庭专门成立了“送+调”工作组,八名成员两两分组,以法官、特邀调解员带队,对于案情明了、有调解条件的案件,在送达中融入调解思维,错时主动前往当事人家中开展上门调解工作,精准采取“送达+调解”的工作方式,为当事人减轻诉累。
“现在我家没有矛盾了,两个儿子都对我很好!”近日,潭口法庭通过“送+调”调解模式,成功调解了一起九旬老人因子女赡养问题产生的纠纷。原告邹某生育了四个子女,其一直跟随长子生活,但次子却称因房产分配问题不履行赡养义务,原告邹某遂将次子诉至法院要求其履行赡养义务。上门调解一小步,司法为民一大步。潭口法庭立案审理后,承办法官考虑到老人的特殊情况,立即联系被告,并紧急安排工作人员及调解员开展上门送达及调解,告知被告相应的权利义务,进行释法析理。在多次电话及上门调解的情况下,最终原告与被告达成一致调解协议。
实行错时送,切实解民忧
“十分感谢你们对我的案件如此尽心尽责,这面锦旗请你们一定收下!”4月17日上午,陈某来到潭口法庭,亲自将一面书写着“高效为民 司法公正”的锦旗送至法庭工作人员手中。
原来,陈某是赣州市某建筑新型材料公司负责人,公司规模较大,合作单子多,因此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频发。在陈某的诸多案件中,潭口法庭特邀调解员主动前往当事人家中,上门进行调解服务,将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有效保障了双方的权益,解决其诉求。民生利益无小事。为破解传统送达中当事人工作日不在家的难题,潭口法庭打破8小时工作机制,错开“上班高峰期”,利用夜间时间主动开展上门送达工作。截至目前,已开展夜间送达300余人次,有效提升案件的送达效果,保障了被告的诉权。
一事一了结,源头化纠纷
“欠了别人的钱就应该及时还,何况数额不大,没必要因此一直留下矛盾。如果对方在别的方面侵犯了你的权益,你也可以用法律保护自己。”4月18日,在潭口法庭工作人员主动耐心的上门调解中,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成功在庭前化解。陈某因购买燕某的建材,拖欠货款1000元,燕某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一纸诉状将陈某起诉至法院。此案数额不大,但是双方争执不下。
经现场沟通,了解到陈某是因为私事赌气不还,特邀调解员立即转变工作思路,从法理、情理出发,向陈某阐明双方的买卖依法有效,给付货款是其必须履行的义务,如不偿还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在特邀调解员和村干部的多方沟通劝导下,陈某当场履行还款义务,燕某申请撤回起诉,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的良好效果。潭口法庭牢固树立“一个纠纷一次解决”理念,在上门送达调解过程中,充分发挥调解员、员额法官的执前调解督促作用,引导被告调解成功后立即履行,当场为当事人制作相关笔录,通过“诉源治理+执源治理”双管齐下的措施,让案件实现就地化解。截至目前,法庭上门调解案件中有30余件实现当场履行。
“为了迎合当事人需求,我们利用一切时间、机会、形式去送达调解,以此搭建面对面沟通桥梁,积极促成当事人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快速化解纠纷。”潭口法庭庭长陈佳煜表示。“送+调”工作模式实施一年来,有效解决了送达耗时长、被告白天不得空、被告长期“躲猫猫”、诉前调解不配合等顽固难题。截至目前,潭口法庭共上门调解27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65%。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