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故事 | “新农人”投身乡村振兴“大舞台”

春耕时节,在位于潭东镇迳背村的集中育秧中心大棚内,一盘盘健壮的秧苗整齐铺放在地上,满目翠绿,长势喜人。

刘剑钦和他的家人不停穿梭在厚厚的“绿地毯”之间,忙着给潭东镇种粮大户朱秀麟运输秧苗,只见他熟练地将一整块根系发达粗壮的秧苗卷起来,放入运输托盘中,三卷一盘,放满了就搬放到运输车上。“这些秧苗生长了20天左右,卷起来不会散盘,不掉边、不掉角就可以拿去插秧了。”刘剑钦介绍说。

出生于1991年的刘剑钦是潭口镇洋山村人,也是蓉江新区小有名气的“新农人”。刘剑钦从小生活在农村,对农村有一种独特的情怀。大学在江西农业大学就读植物保护专业,主攻方向为植物昆虫病理,毕业后从事了六年农业相关工作。2020年蓉江新区大力发展农业,号召大家开荒种粮,同时加大了农业补贴和机械补贴,刘剑钦抓住机遇,全身心投入家乡的农业生产中,致力于实现水稻生长的全程机械化管理。

“刚开始我也没有种田经验,迎面而来的困难就是机械操作。”为了熟练掌握机械设备的运用,刘剑钦专门花了几天时间到吉安市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并在之后引进了育秧流水线,陆续购买了插秧机、拖拉机、收割机、无人机等全套装备,逐步获得了初级农民职业证书、江西省机械化育秧专家等证书,成为了一个实实在在掌握农业新技术的“新农人”。

去年,区农办有意找到刘剑钦,希望合作建成集中育秧中心,他二话不说应下。于是,潭东镇迳背村水稻机械化育秧中心在2022年7月建成,成为蓉江新区首家机械化育秧中心。如今,育秧中心由播种流水线、种子处理区、秧盘堆放区、暗化催芽室、辅助功能区等5个部分组成,现有大棚20亩,高速插秧机7台、秧盘7.5万片,可供3000亩大田早稻秧苗使用。

“我们的优势在于全程恒温化管理,可以通过调节温度、湿度使秧苗生长在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里。”刘剑钦介绍,“另外,我们是全部使用育秧基质育秧,不含病虫害和草籽。同时,机械化操作的生产效率更高,按传统方式育秧的话,两三个人一天可育五亩地左右,我们五个人的生产流水线,一天可生产200多亩的大田秧苗。”

作为农业生产和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新农人”既是农业发展的受益者,也是美丽乡村的建设者。谈及今年打算,平日里略微腼腆的刘剑钦此刻信心满满地说道:“今年已经初步完成育秧中心的扩大,面积实现翻倍,下半年我要多争取一下,多一点场地,希望利用自己所学的技术,为农民减少劳力、增收增产,为家乡的农业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作者:区融媒体中心一级记者 邱蛟龙 首席记者 刘平生 记者 甘倩茜、区农办)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