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好事】村医朱志毅:二十余载从医路 村民健康的“守护者”

“您的血糖还是偏高了,平常还得注意饮食,现在天气这么热,就尽量少出去走动。”赣州蓉江新区茶元村族角组卫生所的村医朱志毅来到村民张细萍家中,帮她测量血压和血糖,并叮嘱她日常的注意事项。”

朱志毅,茶园村族角组人,现年46岁,已从医二十载,他始终扎根乡村,把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农村基层卫生事业,凭借扎实的医术和耐心的态度赢得了当地村民们的信任和赞誉。2020年被评为赣州蓉江新区“优秀乡村医生”。

结缘医生 口碑日积月累

朱志毅与医生的缘分源于他的父亲,其父亲从医35年,让他对医生这个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幼年的朱志毅体弱多病,加上村里的医疗条件有限、交通不便,他深刻体会到村民看病的艰难,因此,幼年时他心中便埋下了成为村医、服务乡里的梦想。

1998年,刚满20岁的朱志毅回到村里,成为了一名村医。初入行时,面临着村民的不信任,他没有气馁,耐心地为村民们讲解健康知识,并用专业的分析为病患提供治疗建议,那些采纳了他建议并因此康复的村民,成为了他最好的宣传者,一传十、十传百,朱志毅的名字和医术在村里渐渐传开,愿意找他看病的村民越来越多。他回忆说:“前几年,一年下来找我看病的患者能有三四千人。”

服务乡里 问诊经济实惠

村民们但凡有需要,一个电话打过去,朱志毅便如约上门看诊。2000年前后,农村医疗需求十分迫切,朱志毅的卫生室位于茶园村与迳背村交界处,两个村的村民都爱找他看病问诊,朱志毅常常早出晚归。

在2001年的一个晚上,他晚饭后八点多从家门出发,一夜之间连续为4名患者看病,踏着泥泞的田埂路,他走了十几公里,直到天蒙蒙亮才回到卫生室。如今,虽然有了汽车代替双脚,但朱志毅依然坚持“有医必达”的原则。

“花小钱,看好病。”这是朱志毅的从医理念。走进他的卫生室,记者发现,他的药柜上都是一些价格实惠的药品,并无保健品,每次用药时,他都会根据病情需要来开药,从不推荐额外的药物。他说:“来我这里看病的,大多是老人或小孩,常见的小毛病,来看一次花个十几块钱就够了,十几年前甚至只需几块钱。”,同时,朱志毅还一直秉持“先看病,再给钱”的原则,有时候,一些留守老人会拖到春节年轻人打工回来才付款,甚至有些经济困难的患者拖了好几年未能结清费用,他也从不催促。

科普知识 成为“家庭医生”

从前,村民们的医疗健康意识普遍较低,大多数人对病症采取“能拖就拖”的态度,尽量避免花钱治疗,往往导致小病拖成大病,健康状况逐渐恶化。

对此,朱志毅深知“预防胜于治疗”的重要性,他不遗余力地向村民们普及疾病预防知识,开办各种公益讲座,并每年协助镇卫生院开展义诊体检。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朱志毅慢慢改变了大家“小病拖、大病扛”的旧观念,显著提高了村民们的健康意识。“现在啊,很多村民已经养成了定期体检的习惯,他们经常将检查报告拿来给我看,我也会给予相应的指导意见。”朱志毅欣慰地说道。

近年来,“家庭医生”签约模式被全面推广,通过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和实施城乡分级诊疗制度,农村群众现在能够享受到更加全面、及时和个性化的医疗保障服务。“2015年,我们村引入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我荣幸地成为了其中一员。截至目前,已有39户、共计213名村民与我签约。”朱志毅说。除了一般的医疗服务外,他还公开了自己的电话和微信,以便随时与村民们保持联系,提供健康咨询,和村民们建立了如同家人般的感情。“自从与朱医生签约家庭医生服务以来,我的健康有了明显的改善。有时候我感到血压或血糖有些偏高,只要打个电话给朱医生,他就会亲自上门帮我测量。而且,经常我感到孤独的时候,和朱医生聊聊天也让我感到非常开心。”村民卢普裕说道。

择一事,终一生。朱志毅17岁学医,20岁行医,28岁入党,一袭白衣缀党徽、两脚奔波农户间。如今,46岁的他依然坚守在村医的岗位上,为农村的公共卫生事业发光发热。

(作者:区融媒体中心 施自强 刘龙红 张梦宁、潭东镇)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