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是我国第一大油料作物,在保障国家食用油供给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23年冬季至2024年春季,赣州蓉江新区紧盯目标任务,压实责任、落实政策、强化服务,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种植积极性,不断扩大油料种植面积,强化农业技术推广,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扎实推动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政策强支持,田间播种忙
寒露种油菜,农事不宜迟。2023年冬季,随着晚稻收割归仓,我区油菜种植的号角随之吹响,农户们忙着松土整地、播撒油菜种子、肥料,种下明年开春丰收的希望,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繁忙景象。
为顺利推进冬季农业生产工作,蓉江新区提前谋划部署,及时印发了《赣州蓉江新区2023年秋冬种油菜生产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各镇(工作组)秋冬种生产目标任务,督促各地将任务分解落实到村到户到田,工作责任落实到人,确保应种尽种。同时,新区加大了对种植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区级保障油菜奖补资金120余万元,充分调动农户秋冬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仅如此,新区还组织召开了油菜种植技术培训会,根据品种生产表现、种植布局、茬口类型,推广适合本地种植的高产优质油菜品种,引导油菜种植户选好种、种好苗,确保“经济效益”和“种植效益”双提升。据了解,2023年冬,蓉江新区种植油菜4645亩,同比增加2700亩,同比增长149%,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冬种任务,为今年油菜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用心优服务,护苗成长助花开
“感谢党委、政府为油菜苗送来了一场‘及时雨’,有效缓解了幼苗的旱情,真正地解决了我们的‘心头病’。”去年冬季,受干旱天气影响,潭东镇筱坝村油菜灌溉出现了缺水情况。在收集到筱坝村村民反映油菜生长困难以及缺水等问题后,潭东镇党员干部积极行动,来到筱坝大桥旁的田坝上,利用抽水机给干旱的田地浇水,并与群众一起搬运油菜苗、翻土,现场呈现一派干群齐心协力的劳动场景。
干群合力为油菜生产“保驾护航”的场景不仅仅出现在筱坝村一处。进入油菜生长期后,蓉江新区经历多轮干旱以及寒潮降温天气,区农办、各镇(工作组)积极应对不利天气带来的影响,大力组织村干部、志愿者深入各地田间地头,帮助农户开展油菜抢墒补种、灌溉工作。同时,各地农技人员奔赴农业生产一线,指导农户加强抗旱保灌、防冻御寒等工作,切实将气候变化对油菜种植带来的不利影响缩减至最小程度。据统计,自经历干旱、寒潮等天气以来,新区共组织技术培训3次,安排农技员入户指导26次,发放相关宣传资料1000余份。
油菜喜丰收,绘就乡村好“丰”景
近日,走进宋塘村种植大户曾庆红家的后院,一股浓浓的油菜籽香扑鼻而来。“种植油菜可以让冬闲田多产生一份效益,收割粉碎后的茎叶秆还可以还田,提供有机肥料。”曾庆红告诉记者,去年他种植了油菜86亩,今年又在去年基础上扩种了400亩,预计总产量将达9万6千多斤,产值28万元。不仅如此,为了提升生产效率,在区农办工作人员的建议下,他还斥资购买了2台烘干机,在完成自家油菜籽烘干的同时,承接其他农户的烘干需求,目前订单已排到4月底,将为他带来预计8万元的收入。
油菜不仅能促农增收,在带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同样发挥了巨大作用。今年2月至3月份,位于蓉江新区潭东镇迳背村的“米花谷”百亩油菜花盛开,每天吸引超过万余人次游客入园赏花。赏花春游带来的旅游热成为当地一个经济创收点,许多村民瞅准商机,选择在家门口创业,销售土特产、办起特色农家乐,借着米花谷的“东风”实现了增收。
人勤地不闲,稻田轮作促增收。据了解,今年蓉江新区油菜产量预计260余吨,产值170余万元,在保障国家粮油安全的同时,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而伴随着油菜的收割入库,水稻插秧工作随即全面启动,蓉江新区广大农户抢抓晴好天气,开始了新一轮耕作,一幅幅春耕画卷正在新区大地徐徐展开。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