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江西日报》专版报道!赣州蓉江新区:品质之城为人民

巍巍峰山下,悠悠章水滨。在省域副中心城市赣州的几何中心——赣州蓉江新区,一座品质之城正如冉冉升起的新星,美丽璀璨。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蓉江新区,正以打造赣州经济发展的核心区、总部经济中心、金融商务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旅游中心为目标定位,骨干路网快速拓展,功能配套逐步完善,人居环境不断优化,产业发展方兴未艾,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变为生动实践。

城市有颜值更有气质  

“人民向往的城市,绝不是到处钢筋水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蓉江新区精细规划、精致建设,精心打造“城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山水花园城市。

先植绿、后建城。新增4100余亩公园绿地面积是蓉江新区践行生态优先建设原则的生动体现。滨江公园、新世纪(运动)公园、新世纪(十里花溪)公园、带状小游园、小区退界绿化带,大大小小的公园分布让“300米见绿、500米入园”成为26平方公里起步区最鲜明的标识。

冬有粉黛浪子、春赏挂枝桃花、夏有绿荫乘凉、秋听芦苇摇曳。注重突出“人景相融、人园互动”的公园,市民既可赏花游园、慢跑锻炼,还可挥汗如雨来一场网球、篮球、足球比赛,参照国际标准建设的极限运动场地每年还举办滑板、小轮车等赛事。各大公园已成为赣州市民出门游玩、休闲健身的热门首选。

今年国庆期间,蓉江新区吸引游客48.2万人次,旅游消费收入超3亿元。公园人气的积攒得益于基础设施的日渐完善,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城市路网让蓉江新区日渐显现出品质城市的气质,一路一景的怡人风光不禁让车辆也放慢了行驶的速度,增添了几分安全感。

45条93公里城市道路、近25公里“一环三纵”农村主干道路、100余公里农村道路,蓉江新区按照基础设施优先建设原则,构建起城市骨干路网,加快打通与周边县(区)连接通道,融入赣州中心城区“五区一体化”,主动承担起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主战场、主阵地的任务。 

“变化确实太大了,我现在连自己原来住的老房子位置都找不到了。以前只敢骑摩托车,没有大路走,现在开车去哪里都方便。”家住高校园区管理处武陵村的龙臻鸿说道,在房子征拆后,他们一家住上了返迁安置房,他自己还开上了小轿车,“虽然在这里生活了40多年,但现在道路建了这么多条,一不小心我还迷路了两回。” 

在新区群众看来,道路的改变,不仅仅是方便了出行,重要的是,减少了安全隐患。  原105国道穿城而过之时,载重货车、重型卡车经常让交通拥堵不堪,交通事故时有发生。随着新区的建设推进,105国道实现改道,重新修建的四车道柏油道路让交通变得畅通无阻,得到周边高校师生和群众的拍手称赞。  

路网是城市的经脉,管网则是城市的“生命线”。集合了给水管道、电线电缆、通讯管线等的综合管廊,保障着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并把地面空间“还给”市民,让城市更美好。蓉江新区在全市范围内率先高标准建成新时代大道地下综合管廊,有力地推进武陵大道、蓉江三路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快构建“三横两纵”城市地下管网。  

生活有温度更有品质  

“老陈,快点来,过两天都要演出了,最后几次排练了。”申昌林是潭口镇南街社区爱乐团的团长,他带领着一群社区文艺爱好者忙着排练演出节目。  

“竹板一打震天响,我们一起来登场;今天不把别的讲,就讲幸福生活的大变样……”欢快的竹板里,畅谈着潭口圩镇环境整治后的干净有序,畅谈着百姓的安居乐业,畅谈着对党说不完的恩情,畅谈着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

人民城市为人民。蓉江新区推动新区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便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实际问题,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赣南师范大学附属蓉江小学的建成投入使用,解决了金色春城小区居民孩子就近入学难题。四年中,从1所到12所,从仅有小学,到学前托育、幼儿园、小学、初高中学校全配套的构建,孩子从破旧的村小走进了现代时尚的校园,新增1.5万个学位让新区家庭少了孩子上学的忧虑。而秉持着高品质办学理念的学校,通过与高校合作办学、引入优质教育资源等方式,更让新区的家庭增添了一份安心。  

800米服务半径内就有学校,这是新区构建“15分钟便民生活圈”的标准之一。除此之外,社区周边还配套有党群服务中心、农贸市场、日间照料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真正让群众感到温暖舒适。

而在温馨家园·福园社区,蓉江新区引入质量有保障、群众最需要、价格惠民的普惠性社区服务,将“小修小补”服务引进社区,形成涵盖家政快递、修锁理发、衣裤缝补、家电维修等11个方面62项“店小二”服务群。通过公建民营方式引入“国投天同”养老机构提供日间照料、娱乐休闲、医疗护理等服务,配套建设文化活动室、医疗护理室、休息照料区等功能区,让老年人生活无虞、安享晚年。蓉江新区还大力推进智慧社区建设,“蓉事通”手机APP可实现报事报修、一键求助、预约商家、手机缴费等服务,倾力打造高品质生活社区,让返迁群众共享新时代城市美好生活。

“看到自己家乡这么好,我们就想要回来工作。没想到刚回来一个星期,就找到还不错的工作。”家住潭口镇的肖凌云,为了更好地照顾家人,辞去外地工作后,便通过“零工驿站”在家乡找到了一份新工作。  

就业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蓉江新区在每个镇(管理处)建设“零工驿站”、就业指导服务站、工匠协会等,运用用工帮扶平台、稳岗补贴、创业担保贷款、职业技能培训等新模式,打好稳就业的“组合拳”,建立创业致富带头人实训基地2个,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56人,实现全区城镇新增就业1824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351人。  

如今,生活在蓉江新区,人们充分感受到了城市的温度:有充分的就业、公平高质的教育、日渐完善的医疗、宜居宜业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将“人”作为关注的焦点,处处围绕人、时时为了人,人民群众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最大受益者。  

发展有动力更有热度

“只有锻造优良的作风,以干部务实担当的‘辛苦指数’,才能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蓉江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指数’!”国庆假期后上班第一天,蓉江新区迅速掀起一场“改作风、抓落实、勇争先”干部作风整顿专项行动,动员全区上下以更高站位、更严要求、更实举措改进干部作风,决战四季度、确保全年胜。

党建强则队伍强,队伍强则发展强。蓉江新区党工委坚持以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大胆探索创新构建“5541”党建工作体系,走实“五进五促”(进讲坛、促学习,进农村、促振兴,进项目、促建设,进企业、促服务,进网格、促治理)工作路径,创新“书记讲坛、红动星期六、党组织结对共建、向党说句心里话”四种工作方法,围绕实现“党建质量全面过硬”的目标,进一步锤炼为民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用心用情用力,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全区党风政风呈现全新气象。  

“以往都是企业自己找政府要政策,到各个部门跑。而现在隔三差五,就有党员干部来问我们,发展上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助,蓉江新区的发展环境真是越来越好。”有感而发的吴玮是赣州尚行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尚行科技作为一家初创科创型企业,由于在产品研发量产上需投入大量资金,吴玮在大量资金周转上犯了难。区财政局的干部在一次上门进行金融政策宣传时,了解到企业的资金困难,第一时间提供了财园信贷通的低息融资方案,不到一周协助企业完成了资料审核和贷款推荐,为尚行科技成功申请到财园信贷通贷款100万元,解决了吴玮的“燃眉之急”。  

“五进五促”工作路径实施以来,蓉江新区已累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233个,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难题60余个。干部的“辛苦指数”和政策服务换来了蓉江新区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激发了企业发展信心和动力。据统计,蓉江新区新增注册企业数由2017年的324家增至2021年的670家,年均增长率21.36%;商贸主体不断壮大,限上商贸企业数量由2019年的2户跃升至2021年的22户。

蓉江新区渐渐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吸附企业投资的热度大幅提升。9月28日,蓉江新区(长三角经济区)招商推介会上,9个项目进行签约,项目总投资达65亿元。聚焦主导产业和首位产业,蓉江新区大力实施科技赋能行动,聚焦发展数字经济,数字产业崭露头角,全省最大的光磁一体化数据存储中心赣南数据湖示范中心建成运营,大数据产业园开工建设,一批数字经济企业深入洽谈;科技创新产业势头正旺,启迪科技城已陆续交付使用,目前已入驻数字经济类、科研类等企业20家;“双创”园区健康发展,云创智谷新经济双创园和516创意产业园等完成主营收入5.11亿元,云创智谷新经济双创园入选2021年度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产业的集聚效应凸显,推动蓉江新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018年的40.01亿元上升到2021年的55.32亿元,年均增长9.0%。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赣州蓉江新区将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紧扣“品质立区、产业富区、服务兴区、党建强区”的工作思路,创新、实干、进位、廉洁,在推动赣州加快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进程中书写新的荣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