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风采】潭东中学余承鸿:默默耕耘 静待花开

编者按

10月20日,赣州市举行师德典型事迹宣讲报告会,赣州市潭东中学科研处主任余承鸿经过重重筛选,获聘“2021年赣州市师德宣讲团成员”并在大会倾情讲述师德故事。11月10日,《赣南日报》教育版刊发余承鸿师德故事自述文章。为激励广大教师从身边榜样中感受到师德的力量,进一步掀起争做“四有”好老师的热潮,“蓉江新区发布”微信公众号特此全文转发,以飨读者。

师德典型人物介绍:余承鸿,赣州市潭东中学科研处主任,江西省第四批中小学骨干教师,江西省中小学写作协会理事,赣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员,赣州市第二批名师工作室成员,曾荣获全市“优秀教师”“导读名师”、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教学质量先进个人”称号,2021年被评为赣州市“岗位学雷锋标兵”。多次参加全国教学比赛获一等奖,所带班级曾被评为赣州市“雷锋班”。

我2007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潭东中学任教,在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岗位上,我默默耕耘,守护着一届又一届孩子茁壮成长。

从走上三尺讲台那天起,我时时以一名优秀教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我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处处关心学生,对待任何学生,都一视同仁。在学生心目中,我既是严师,也是益友,是大家口中的——“好多鱼”老师。

2015年8月,我开始担任学校行政职务,但我仍长期坚守一线。无论多忙,我都会用心关注每一位学生。

2015届的小明同学很调皮,是老师眼中的“坏孩子”。在得知小明是留守儿童后,我和任课老师们一起制订帮扶策略,经常到小明家“闲”坐,帮他辅导功课,让他生活有了陪伴,学习有了依靠。我发现小明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且爱好助人为乐,于是我让小明当起了班干部,调动他的才能,让他认识到自身价值。我尽可能利用休息时间和小明拉家常、谈人生、说理想……一年后,原来的“待优生”变成了“优等生”,并顺利考上大学。

2020年,赣州市潭东中学陈昭康同学被评为赣州市新时代好少年,我担任了他两年的语文老师。陈昭康是一个身残志坚的好孩子,两年里,我时刻关注着他。天道酬勤,2021年,他顺利考入赣州中学。

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在我的呵护下,后进生找回了动力,留守儿童找到了温暖,自卑的孩子找回了自信。

在日常管理中,我始终坚持“爱心、恒心、细心”。学习上,我引领同学们组成互帮互助学习小组;午休时,与同学们一起打个盹;运动会上,与同学们一起奔跑加油。同时,我还积极开展班级诗歌朗诵、文娱表演、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引导孩子向上向善;把班级当家经营,引导学生“我的地盘我做主”。多年来,我带的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频频获奖,我所带班级两次荣获赣州市“雷锋班”称号。

从教14年来,我始终保持着刚出校园时的那份热情,在三尺讲台上将爱传递给学生。

爱是本人教育路上永恒的信念。我爱学生,爱语文,爱课堂。我爱和学生互动并赏识学生,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在我的课堂上,课本剧表演、诗词PK、辩论比赛……学生们在一个个活动中全情投入、激情迸发。

作为骨干教师,我乐于钻研,示范引领,多次在全国性的教学比赛中获奖,积极参加赣州蓉江新区组织的送教下乡、公开课、讲座、命题等工作,并受市名师工作室邀请开展讲座、分享心得,获得同行的好评。

作为科研处主任,我不仅注重自身发展,更注重团队建设。作为师傅,我引导徒弟们锤炼内功、求真务实,帮助一大批教师成长,王丽娟、钟晓丹、杜琳等教师在我的指导下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教学比赛一等奖,并迅速成长为区级骨干教师。

立足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长期致力于坚定文化自信的研究,多篇相关论文发表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我积极探索课堂内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连续三年带领我校语文教师参加全市语文优质课比赛,均获市级一等奖,得到专家认可。2018年,我带领学生参加蓉江新区举行的读书节活动,我吟诵了苏轼的三首诗词,并带领学生合唱苏轼的《定风波》,引起广泛共鸣。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将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爱与智慧浇灌教育之花。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